Paul Mauriat. Paul who?
However, if I say "保尔 莫 里亚乐队“,anyone of the 60s generation from mainland China would recognize the name instantly. I will lay down the bet any time.
As I was bantering with friends in China, it prompted me for a Paul Mauriat moment. Here it is:
Thursday, February 21, 2013
Thursday, February 14, 2013
Journey
A reborn Journey. Behind the curve on this one - heard about it but never followed up until now. The proverbial, "everyone is replaceable", not a rub against Steve Perry - he is not.
It's just a truly amazing story - the convergence of British Got Talent (Susan Boyle, et al) and Slumdog Millionaire.
It's just a truly amazing story - the convergence of British Got Talent (Susan Boyle, et al) and Slumdog Millionaire.
Tuesday, February 12, 2013
First Descent (snowboard) Alaska backcountry Peak 7601
Well... big deal, I have seen all this... so you think until...
Swallow this my friends!
First Descent (snowboard) Alaska backcountry Peak 7601
Thursday, January 31, 2013
【商学院EMBA课程案例启示】
一、赵四小姐从十六岁开始跟张学良。跟一年,属奸情;跟三年,算偷情;跟六十年,便成为千古爱情!
此事的重要启示:很多事情不看做不做,而看你做多久。
二、民国初名妓小凤仙,如果跟了民工,就属于扫黄对象;她跟了蔡锷,则千古留芳了;倘若她跟了孙中山,那便可能成为国母。
此事的重要启示:不在于你干什么,而看你跟谁干。
三、女浴室起火,里面人乱作一团,赤裸身体往外跑,只见大街上白花花一大群,一老者大喊“快捂住”,众裸女突然醒悟,但身上要紧部位有三处,手忙脚乱捂不过来,不知所措。这时老者又大喊:“捂脸就行,下面都一样!”
此事的重要启示:在特殊情况下抓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,要抓住重点。
四、一少妇报案:“我把钱放在胸衣内,在拥挤的地铁内被一帅哥偷走了……”警察纳闷:“这么敏感的地方你就没觉察到?”少妇红着脸答:“谁能想到他是摸钱呢?”
此事的重要启示:让客户的钱在愉快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被摸走,是商业模式的最高境界。
五、一公司在小便池上贴上条:“往前一小步,文明一大步”,结果地上仍有许多尿渍。后来公司认真吸取教训,重新设计成:“尿不到池里说明你短;尿到池外说明你软”,结果地上比以前干净许多。
此事的重要启示:给客户的投资建议一定要具体,确切并击中要害。
六、某日,女秘书神色凝重地说:王总,我怀孕了。王继续低头看文件,然后淡淡一笑说:我早结扎了。 女秘书愣了一会媚笑道:我和您开玩笑呢! 王抬起头看了她一眼,喝了口茶,说:我也是。
此事的重要启示:在江湖上混的人,遇事不要慌,要先让子弹飞一会。
七、男子去提亲,女方家长:请自我介绍。 A说:我有一千万。 B说:我有一栋豪宅,价值两千万。家长很满意。就问C,你家有什么? C答:我什么都没有,只有一个孩子,在你女儿肚子里。 AB无语,走了。
此事的重要启示:核心竞争力不是钱和房子,是在关键的岗位有自已的人。
八、一老板玩小三玩腻,而小三渐渐大龄,逼婚不成索要千万赔偿。老板原想杀人灭口,后财务总监献计:以提高文化水平为由,由老板出资十万元,让小三上了EMBA班。班上老板如云,小三一下迷倒了全班男生。没两个月,小三就不理老板了,还给了老板一百万封口费。
案例启示:企业处置不良资产最有效的方式是包装转让,而非丢弃和自己消化。
不能用上海话念的人名
梅斌 吴卓佩 洪韶玉 谭宇冠 柴武 柴思思 马彤 杨姗虞 龙迪栋 莫依娜 吴策娜 卞云涛 杨威 陈金萍 毛思康 梅昭兴 苏博仁 聂思萍 赖悦金 马娜娅 朱窦汕 方舸志 蔡碧霞 邵宙新 忻佳芳 洪姍宇
快乐人生
如果有人对我们说: 人生无常,看破,放下。我们很难接受,甚至会反感… 但这位"名医"是高手!
有一个富翁得了绝症,他觉得自己将不久人世, 心中很难过。后来,他去请教一位隐居的名医。 名医为他把脉诊断后说:「这病除了一个办法 外,无药可医,我这里有三帖药。你依续照做, 一帖做完再打开另一帖。」
(一) 富翁回到家, 打开第一帖,上面写着:「请你 到一处沙滩,躺下30分钟,连续21天。」 富翁半信半疑,还是照做了,结果每次一躺就躺 了2个小时。 因为他很忙碌,所以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。听着 风,听着海和海鸥的鸣叫。
(二) 第22天, 他打开第二帖,上面写着:「请在 沙滩上找5只鱼或虾或贝,将牠们丢回海里,连 续21天。」 富翁满心怀疑,但还是照做了,结果每次将小鱼 虾丢回海里时,他却莫名地感动。
(三) 第43天,他打开第三帖,上面写着:「请随 便找一根树枝,在沙滩上写下所有不满和怨恨的 事。」 当他写完没多久,海浪涨潮就把那些字冲刷掉 了,他突然顿悟而感动地哭了。回家后,他觉得全身舒畅,很轻松而自在,甚至不再怕死了。
原来,人因为学不会三件事,所以会不快乐: 一、休息;二、付出;三、放下。
Tuesday, January 29, 2013
海派年俗
作者:程乃珊
众所周知,中国城市与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即使如上海十里洋场,仍处处可看到农业的遗迹,尤在过年这个大节上,过年时节正是农闲时光,自然可以有大量时间和精力得以投入。着力表现的是对宗族亲情美好未来的期盼,再加上现代都会的细节,从而形成十分独特的海派年俗。可以说老上海的“年气”,最早在农历十一月下旬,随着住家裁缝的到来而开始来了。老上海只要是小康以上的人家,一年将尽之时,一家老少总要添一点四季新衣,旧衣服也要放放改改,旧的丝绵袄裤要翻翻添添,因此都会请个住家裁缝十天半月的比较划算。
因为成天在内宅与女眷打交道,故住家裁缝大多是女性,也有个别是半老头子。他们不会做时装只会做中装。他们与东家相熟相知有很深的交情,一天两餐好菜好饭招待,还要准备好茶好烟,铺板一搭,花花绿绿的衣料往上一堆,左邻右里有事没事也会过来凑凑热闹聊聊天,喜气自然就来了。老上海年俗,吃年夜饭时就要穿上过年的新衣,如是花团锦簇煞是好看。上海人说起来海派,但穿衣之道还是十分严谨,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,女子穿裤装仍是不能进出大场面的。过年期间,再开放再出格的女子都要穿旗袍,因为天气寒冷,所穿的旗袍其实是棉袍,为了显示身体曲线往往翻一层薄薄的丝绵,也有用骆驼绒做衬里,面料则丰俭由人,最大路的是织锦缎,讲究一点的有獐绒、天鹅绒,更有手工绣花串珠……下配绣花鞋,时髦点的就是玻璃丝袜高跟鞋。
外出拜年时再加一件皮草,双手在皮草暖筒里一捂,三轮车上一坐,千娇百媚,也是上海大都会的一道风景。一般小市民披件海虎绒大衣也不算太失面子,而这些量体定做的旗袍都出自住家裁缝之手。当时的上海时装名店如鸿翔只做西式服装,从来不做旗袍,定制旗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。上海先生很早就告别长衫,唯独过年那几天大家都共同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——穿中装。特别是在祭祖仪式和社团及公司团拜会上,再时尚的上海先生,也是长衫马褂:蓝长衫黑马褂,是中国绅士的礼服。
一些在洋行服务的先生对这一传统做了大胆改革:内里是笔挺的西装裤,西式衬衣羊毛衫,外罩一件薄花呢长衫,下配锃亮的皮鞋,头戴呢帽,再松松地围一条羊毛围巾,这种海派中式打扮真让男士有一种玉树临风倜傥潇洒的风采,既传统又时尚,很受当年白领先生们的欢迎。无论如何,在老上海过年一身西装革履会让人背后笑话,寿头寿脑的。腊月下旬,各家的厨房开始忙碌起来,朝北的窗檐下吊着自制的风鸡腊肉咸肉……看上去既油腻又不雅观,但实实在在是上海人心目中的圣诞树,标志着对一个丰盛富足的“年”的期待。
上海人家的厨房也是年气的发源地,左邻右舍都喜欢在厨房里交流如何发海参,做糟肉……连孩子们有事没事的也都喜欢往厨房里钻,因为这时候总能捞到点好吃的。说起来,旧时的厨房哪比得上今天的敞亮美观,但那份油盐酱醋炒出来的生活气息今天已很难寻觅。收送年礼是上海人家过年的一件大事,慎重而且是早早计划好的。以前的人际关系比较单一,以宗族世交为主,主要表示一份情谊。一般以四式礼为主,可以是整只火腿,男女衣料各一段,再加两瓶洋酒,或者听装糖果饼与干货海味,反正中西结合互相搭配,没有什么硬性规定,但火腿是年礼中必不可缺的。
年礼并不一定很贵重,但送的方式一定要很有诚意。如家中有男佣人,必要由男佣人亲自送上门,没有男佣的也要请相熟的看弄堂或附近相熟店铺的小伙计,反正要男性下人,不知出典何在。可能因为就是女佣也不大方便出门抛头露面的关系吧。不过他们也不是白跑一趟,收礼的都会打赏他们,也是一笔外快。海派过年的待客点心都是精致而又吃不饱的:与银洋一样大小的枣饼,比一根手指略宽的春卷,小巧晶莹的鸽蛋圆子,等等。不知道的说上海人小气,其实是因为过年,大家都吃得年饱,你不弄得精致点,客人怎么能吃得下。
最怀念过年时的元宝茶,这些细瓷茶具多半是妈妈或者外婆祖母的陪嫁,只有过年时才拿出来用一次,平时都被小心地收放好的。所谓元宝茶,其实是一杯茶配两枚檀香橄榄(青果),一枚顶在杯盖上,一枚放在杯盘上。从来跟父母去拜年自己没有享用过一份独立的元宝茶,直到后来我上高中时去拜年才享受到一份独立的元宝茶。遗憾的是,“文革”破四旧把元宝茶也破掉了,至今上海人家过年元宝茶敬客之风已十分罕见了。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,笔者还过着四世同堂乾坤两房共二十来口人的大家庭生活,曾祖母时年九十六岁,整个大家庭过年的琐碎细节全靠祖母和伯祖母两妯娌打理。说来好笑,祖母是洋学校出生,伯祖母却是斗大的字也不识一个,却有商有量地把个年节打理得红红火火。
最开心的是年夜饭后扑扑满满的两桌人还不散,一起包汤圆做春卷,最后还一起扎锡箔。曾祖母也兴致很高,一直陪着我们。年轻人听老人讲老话,大有“白发宫女话天宝”之感,我的许多关于老上海的故事应该就是那段生活的积累。
大年夜大人们还推牌九、打麻将,还有摇骰子,一年就这么一次开禁,图个热闹。如此半夜十二点一过,大家分批向曾祖母拜年,又互道恭喜。半个世纪过去了,这一夜成为我最美好的记忆之一。时代在进步,不适合今天节奏的肯定会被淘汰。无奈之下,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忠实地记录下来。
来源: 2012-01-25 《今晚报》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